2016-04-06 02:54:56 返回
&
原文标题:《财经》E法论坛专稿: 为什么专车需要创新监管
傅蔚冈/文
专车要不监管?
估计到现在为止没有谁也敢拍胸脯说市场已经完善到不需要监管的程度,即便是目前的几家巨头,也都公开发表声明要接受监管。
但是,对专车该如何监管,各方的观点并不一致,甚至截然对立。有人认为,专车与传统出租车并无本质不同,都是提供位移服务,因此应该接受与传统出租车一样的监管。而有人则是认为,本质上是相同的事务,由于其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其监管框架也应当有所不同。
毫无疑问,从本质而言,专车和传统出租车是一致的,那就是提供位移服务,即将乘客从一个地址安全送达到另一个地址。也正是如此,很多交通专家认为,对于专车的监管应当纳入到原有的出租车监管体系下。
不过本质相同就是否用同一监管体系?我觉得这是一种思维惰性。以交通为例,自人类社会开始,陆地上的交通形式就没有大变化,无非是人力、畜力和机动车,但我们不会简单到认为因为本质一样的事务就要接受同样的监管规则,原因在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具有不同的外部性,因此监管方式必须随之变化。
专车和传统出租车究竟有什么不同
首先看传统出租车的特点。
这个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其他服务业有所不同,因为它的服务场所是移动的,雇员掌控着汽车这一公司最为重要的固定资产,但雇主却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管理,甚至雇主还无法知晓真实营收。为了解决这种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承包费或者说份子钱模式就成为了对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从过去近百年的经验来看,份子钱模式也算是实现了激励相融:司机只有努力多开车,才能收入最大化。
尽管承包制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由于出租车公司无法对司机进行服务水准方面的监督,因此同一个公司不同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水平会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出租车行业移动的特点,使得同一个乘客再次碰见同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概率极低,因此司机拒载、绕路等现象时常见诸于报端。在数量管制导致出租车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乘客也只能忍受这种服务。
凡是搭乘过专车的乘